专题专栏
您的当前位置是:首页
>>专题专栏>>院庆专栏
院庆专栏
十周年院庆征文获奖作品
时间:2017-01-10 11:26:36    来源:鄞州二院    浏览:
à謰? 

宁波市鄞州区第二医院布类采购招标公告
专家门诊出诊医师排班表  
根据浙价医[2015]137号文件,《浙江省物价局、浙江省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浙江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关于调整部分医疗服务项目及价格的通知》规定,医院拟增设“高档<
十周年院庆征文获奖名单

奖项 获奖者 所在科室 获奖文章
一等奖 宋文慧 检验科 一句话
二等奖 姜继光 肾内科 坚定信念 方得始终
二等奖 赵敏丽 6S 十年
三等奖 余华良 设备科 一个屌丝的成长历程
三等奖 戴莉莉 财务科 ·年岁月
三等奖 谢凌平 十一病区 以鹿为马 奋斗趁年华
鼓励奖 徐俊 十七病区 我的鄞州二院
鼓励奖 叶舫 总务科 艰苦与光辉的岁月
鼓励奖 齐银萍 影像科 十年,我们一起走过
鼓励奖 范明亮 检验科 鄞州二院,我在中山东路的记忆碎片
 
一句话
宋文慧
    清晰地记得2004年圣诞节来临之际,在大河路(现在的宁波地铁1号线江厦桥东站),原鄞县人民医院门诊楼一楼电梯门口,碰到我们的老院长—姚许平,他看着我,慢慢地说了一句,“你总跟我一起去鄞州二院了吧”,就这么简简单单的一句话,尽管十多年过去了,始终深深刻在脑海中。没有任何的先兆,没有前期的谈话,就这么轻轻的一句话,从此自己便与鄞州二院紧紧地联系在一起了,好象影视剧中的主人公,遇到心仪的人,一句话,一个眼神,便足以怀念一辈子。
    那时,鄞州中心区正建设得热火朝天,区委、区政府、卫生局为了鄞州中心区的快速发展,完善配套设施,方便老百姓就医,在现在的医院位置筹建鄞州二院。根据政策,有八十几个人需要到以后的鄞州二院去工作,那时的鄞州二院连个影子都没有,周边除了一个宁波高等医学专科学校,四周都是农田,一到晚上黑灯瞎火,连个鬼影子都见不着,医院未来前景怎么样,大家心里都没底。当时,有人畏畏缩缩,有人瞻前顾后,有人临阵脱逃,我倒是没有很多的想法,就当是一场说走就走的旅行。就这么一句话,我便就成了鄞州二院(筹)团队中的一员,在鄞县人民医院整体搬迁到百丈东路的同时,我们留在原鄞县人民医院住院部。当时的鄞州二院,除了八十几条人,没有一桌一椅,没有仪器设备,没有药品,而且外部环境相当糟糕,各种传言风声雀起,人心惶惶。当时记得我们这些员工都很迷茫,看着眼里,急在心里。在一次例会时,大家都在担心医院的未来路在哪里,记得应书记曾一度心酸落泪,大家相互诉说心里的苦闷。姚院长却是“不管风吹浪打,恰似闲庭信步”,一方面竭力安抚大家,另一方面积极谋求医院发展。幸好院领导班子的高瞻远瞩,把当时肾内科、血液透析中心、泌尿外科、移植科的骨干力量带了过来。大家开始在又破又老的住院大楼里慢慢敲打起来,为了让肾移植事业能更好地延续下去,血液透析中心的姜继光主任象一个小医生一样每天待在病房中,亲手处理每一个病人。院领导姚院长、翁院长亲自带我们奔波于全省的每一个县市内区,一有消息,大家马上驱车出发,披星戴月,回来又得马上进行手术,术后又得连续监护病人,直到病人稳定才放心睡去。最多的时候,我们医院一晚上曾做了8台肾移植手术。有一年,我们医院的肾移植手术量有100多例,赶超了温州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接近了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在这个累并快乐的过程中,有几个小小的片段让人记忆犹新,在外出工作的过程中,科主任与院级领导比赛谁的饭量大;大家一起在椒江农村的夜宵摊猛吃小龙虾大碗喝酒;在路桥的饭店门口和卖小刀的摊主为了一块钱讨价还价;在获取器官后,男人们满头大汗、光着膀子在荒山野岭的路边痛快淋漓就地方便等等不一而足。尽管如此,医院为了器官移植工作能够顺利的传承和发展,经历了难以想象的曲折和艰辛,其中的“酸甜苦辣”纵有千言万语更与何人说起。记得在医院开业三周年医院领导述职报告中,姚院长回顾三年的工作心路历程,一句话,“这一千多个日日夜夜,连做梦在想着医院如何发展,如何在激烈竞争的医疗市场突出重围”,在鄞州二院处最困境的时候,他顶住了所有的困难,从容微笑面对,在医院开始蒸蒸日上的时候,他流下了激动的泪水,当时全体的中层干部为之动容。
    作为检验科的第一台仪器,是美国雅培公司生产的药物浓度检测仪TDX,用来检测移植术后病人环孢酶素浓度。后来在院领导的支持下,陆续开展了肾移植标准配型,包括群体性反应性抗体检测,人类白细胞抗原检测等,这些项目在器官移植领域填补了宁波市的空白,以后病人不出宁波便可享受省级医院水平的待遇,同时减低了移植超急、急性排斥反应的风险,提高了肾移植病人成活率。记得在大河路的老住院部七楼病房,临时作为检验科的实验室,在医院开业前,陆陆续续增添了全自动生化仪、血球计数仪、尿液分析仪、免疫发光仪,基本满足了临床的需求,同时作为检验科的雏形已基本形成。
    2006年9月是医院门诊开业的时间,开业之初给我印象深刻的是一位来自下应的病人,在检验科窗前大发感慨,“这里怎么会有这么大,环境这么好,到处不用排队的医院啊???”,在他看来,鄞州的大医院除了鄞州人民医院就是明州医院了,医院应该是人满为患,停车要排队,挂号要排队,就诊要排队,付费要排队,配药要排队的地方,一旦什么都不排队了,反而处处不自在了。我闻言是既喜且悲,喜的是我们医院各科室宽敞明亮整洁干净,门诊、住院大厅高端大气上档次,悲的是偌大的一个综合性医院,家住下应的病人居然不知道有鄞州二院的存在,想想也是醉了。记得当时医院领导为了更好更快的发展,与隔壁的鄞州交警大队进行警医联动,在他们接到交通报警有人员受伤时,我们医院的救护车和警车同时出发,为抢救病人赢得宝贵时间。2007年宁波市公安局开始查酒驾,当时鄞州区的所有涉及酒驾检测标本全部送宁波市医疗中心李惠利医院检测,作为检验科的负责人,我及时向院领导提出建议,鄞州二院作为鄞州区的大型综合性医院,并且边上就是鄞州交警大队,完全有条件有能力开展血液酒精检测。一旦开展此项工作,至少所有在鄞州区开车的司机都知道在鄞县大道前河路口、鄞州交警大队边有个大型的综合性医院鄞州二院的存在,后来经过精心的准备和一系列的认证、校准、比对等,终于开展了此项业务,并且收到了预期的效果。记得当时有个小小的插曲,医务科长修自力不相信我们的检测水平,在晚上下班后自掏腰包,请医院的四个保安喝酒,每个人喝的量都不一样,然后到检验科来抽血检测,结果与预期的一致,他自然就信服了。
    一句话,当初也许只是一个简单的想法,随着时间的流淌,慢慢变成一个信念,一个动力。每个科室从无到有,从弱到强,亲历了每个过程、每一个细节,感情自然就不一样。就象自己的孩子一样,看着他从孕育到出生,从跚跚学步到青葱少年,每一个笑容、每一个脚步的背后有默默关注的双眸,我也不例外。记得是2011年,全宁波大市举行医学检验技能大赛,每个县市区只有一个参赛名额。当时作为年轻的医院、年轻的科室,我们只是抱着重在参与的心态,派了陈丽娜同志参加了鄞州区的选拔赛,没想到竟得了第一名。然后以唯一代表鄞州区的身份参加了宁波市的比赛,最后得了个宁波市第一,要知道全宁波有多少的三甲医院和三乙医院,论实力,论学历,论资历,毕竟我们和人家的差距可以甩出好几条街,陈丽娜同志现在已是宁波市医学检验细胞形态学专家组成员之一,定期给宁波市的医学检验医生在网上进行业务指导和咨询。小荷才露尖尖角,实在是太牛了,没想到后来还有更牛的。我们医院后来被鄞州区卫生局指定为全区结核病防治定点医院,根据相应的配置,要求检验科有专人负责的相对独立结核病实验室,由市、区二级疾控中心负责指导工作。在后来的结核病防治专业领域竞赛中,我院负责结核病实验室的熊逸群同志,作为宁波市唯一的代表,到省城杭州参加比赛,尔后又代表浙江省到北京参加比赛,最后得了个优胜奖回来。
    一句话,一份情,一辈子。大家能够有缘走在一起,能够心聚在一起,能够为鄞州二院的筹备、建设、发展而参与其中,现在回想起来,真是莫大的幸运。其实许许多多的鄞州二院的中层干部、及来自全国各地、四面八方的同事,其实也许大家都一样,当初也许就为了一句话,义无反顾地投入了鄞州二院的建设工作中来,包括严志诚、蔡志英老师,马素敏、许亚红、林琪、吴利明、祁洪刚、钟盈方、邹何慧、孙龙、马卫成、陈俊波、李昌水等恕不能一一枚举。让人感触最深的是那一年,翁院长因为工作的需要,到鄞州人民医院去任职,哽咽着和大家告别,一句话,“对不起,因为工作的原因要离开大家,今天让你们看到了一个男人软弱的时候”,那依依不舍的真情流露一览无遗。幸好上天誉顾,四年后我们又重聚在一起了。
    从2006年鄞州二院门诊开业到住院部整体搬迁,从2012年等级医院复评、通过到2016年医院二期工程即将投入使用,春去秋来,花开花谢,一眨眼就是十年。一路走来,流过泪,有过笑。十年间沧海变桑田,现如今的鄞州中心区已是宁波市的领军人物,高楼鳞次栉比,街上车水马龙,一到晚上灯火通明,商圈万达广场、银泰城、罗蒙环球城、印象城人来人往摩肩接踵,院士公园、鄞州公园绿树成荫芳草萋萋。鄞州二院也是到处排队,人满为患,住院部更是一床难求,我都不知道这样的情景是喜是悲。一幢崭新的大楼已矗立在鄞县大道前河路口,随着鄞州二院二期工程即将投入使用,鄞州二院也将面临再次的腾飞,正应了伟人的一句话—“雄关漫道真如铁,如今迈步从头跃”。
 
作者宋文慧系成建制划入人员,现任检验科主任。
 
 
 
坚定信念,方得始终
姜继光
    赤橙黄绿青蓝紫,谁持彩练当空舞?值此院庆十周年之喜,回首往事,期间的经验与教训,得失与成就,恰似这条彩练上的点点花絮,委婉而至又飘然而去。我们科室的经历,便是这花絮中的一簇……
    血透室始建于1991年5月(原鄞县人民医院),1996年5月,与泌尿外科联合成立“鄞县透析肾移植中心”。20余年前,一个县级医院能够开展肾脏移植的确是“惊天动地”的成就了。这是一个英明的决策,开启了我院透析移植的航程。1997年2月,春节刚过,姚许平主任来广州开会(当时我在广州中山医大肾病进修班学习),我们倆一同参观了中山医大及南方医院的透析肾移植中心,他们的规模、组织、管理与效益使我们大受启发,大开眼界。是夜,我俩商定也要以肾移植为切入点,把科室做大做强,成为宁波市的“龙头”。目标定下后,同年十月,血透室即迁入泌尿科,2个专业集中资源,统一协调,该年即完成肾移植26例。血透机增至18台,效益与声誉凸显,在省内同行中脱颖而出,也以此为契机,科室一直保持着宁波透析移植领域的领先地位。其中最多一年的肾移植近100例。正如姚许平院长后来所说:“一个有作为的科主任,不但要对专业有全面的了解,更需有发展的远见和创业的勇气,移植吸引了病人,透析支持着移植,强强联合,集中力量,目标一致,统一管理。在包容中突出重点,互相促进,这样2个专业都会良性发展,科室才能做大做强。”现在回顾这段话,仍觉得十分有道理。事在人为,选择目标需要有勇气和担当,良好的开端往往是成功的一半。这个经验对其他的科室也是一种借鉴吧。
    至2004年新院筹建之时,院领导班子游说区卫生局,把血透中心、肾移植和泌尿外科一起成建制划归鄞州二院,并给予“支持和保护三年”的优先发展政策,其目的除了给我院有良好的起步,以特色专科吸引病人、服务病人之外,更重要的一点是坚持把器官移植作为引领泌尿与肾科的“金字招牌”,实行“强专科、小综合”的战略。2006年底,新院搬迁之际,血透室已有固定病人100余人,我们也曾忧心重重:毕竟新医院没有知名度,地段偏僻 ,交通不利,这些病人会不会如愿的随我们同去?假如病人不肯“迁入”,那么新院的业务将大打折扣,前途叵测。对此科室采取了3个措施:一是提供优质服务,如每天定时定点免费接送病人,并提供免费午餐等;二是保证医疗质量,我们的口号是“其他医院能做的项目我们都能做,其他医院不会做的技术我们也能做”;三是全科室同志众志成城,责任到人,耐心细致地与病人沟通与说服。结果,至搬迁之时,仅留下不到10个病人,其余都高高兴兴的与科室一道迁入新院了。几个月后,38台血透机的业务量达到饱和,科室的稳定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在这个过程中,我深刻体会到:说服病人不是一件容易的事,除了优质医疗、优质服务、诚恳待人外,激发病人生存的欲望及回归社会的价值观这一心理支撑必不可少。这件事充分体现了一个“品牌”科室对病人的吸引力以及对社会影响力之巨大。
    新院头几年是移植科最困难时期,2位高资格的移植医生外流,外部环境不断挤压,内部专业人员断层等等,病人对信任感产生疑惑,甚至有人讥笑:这家医院怎么“死”还不知道呢。在此困境下,院长、主任和科室人员不畏艰难,坚定信心,发愤努力,积极开展新技术新项目,譬如“群体抗体”检测及HLA基因配对等先进技术应用,不但移植的数量没有萎缩,而且质量和管理进一步提高,取得年移植60-80例的佳绩。优势科室的地位得以体现与巩固。至2007年后,卫生部对器官移植实行了“资质准入”政策,由于我们是新院,资质不够,虽经多方努力,找关系,托人情,但最终未能“准入”。为了保持移植这块资源与品牌,院长们绞尽脑汁,寻找出路,创建了“浙大医学院附属一院宁波分院”这个平台,利用“边缘化”政策,坚持肾移植4年之久,直至2013年OPO获准(这是全国唯一一家非三甲医院获得捐献器官移植资格的单位)。可以说移植科是院领导投入资源最大,花费精力最多,政策扶持最优惠的科室。这个曲折的过程除了2任院长对专业的执著与热爱之外,更深的意义是把信念与追求跟医院的立足与发展紧密联系在一起,把握了“以移植引领泌尿肾病”的关键一步,并由此赢得了极大的社会效益,赢得了众多报刊、电视的宣传与赞扬。有一次我与姚院长笑话:你的最大功绩不在于创办了一家医院,而在于使宁波保持了一个器官移植的基地,圆了一个实现“宁波移植”的美梦。当院长的人才很多,能够为社会为百姓留下一笔实实在在财富的院长却不多。至少在院史的前十年,我认为这个观点是合符人心的,也是医院的核心价值之一。可喜的是移植科不负众望,加上“OPO”团队的辛勤劳动,近2年捐献器官移植达到40-60例的优异成绩,进入全国的先进行列,市重点学科的地位得到进一步巩固。
    至今,血透中心已发展成为2个病区,100余台透析机,年透析量超过5万例次。先进的中央供液系统,透析全过程在线监测及数据信息化建设已经完成,科室的规模已达省内前四位,规模效应(规模优势)已经实施。在以后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提高科室内涵、管理水平及先进技术 将是新一任主任的工作重点 ,在“新医院向名医院转变,强专科向强综合转变”的过程中保持可持续发展任重道远。由于区域的限制,医院资质的限制及医改新政的制约等因素,医疗市场的竞争日趋激烈,市区老牌医院中新建“泌尿肾病中心”层出不穷,业务竞争已对我们形成强大的挤压,假如我们仍然躺在安乐椅上沾沾自喜、不思上进、不谋改革,那么过不了几年,所谓的“优势科室”将被别人各个击破,被“边缘化”乃至淘汰的风险日益增大。毕竟论“个体”实力或医院平台,我们是不及人家的。因此转变管理理念与谋略,在院级层面上通盘规划,共享资源,强化相关科室之间的联系与互动,细化专科等措施是势在必行的,运用整体形象及综合实力和精准医学去竞争也许会赢得一席之地。
    体会到这种忧虑,我终于写下了这些往事,以勉励我和我的同仁们,要汲取历史的经验与教训,坚定不移的去完成既定的目标与使命。在以后的几年里,随着社会的进步,医改的完善及医疗需求的提高,优势科室的作用与影响力将越来越显著,建院前十年我敬佩院长们的远见与勇气,敬佩他们对透析移植的“情有独钟”及坚定支持,敬佩他们对事业对信念的坚持不懈;十年后的今天,我仍然相信院长们的信念与智慧,因为他们中的很多人既是医院的创始人又是医院的继承者与开拓者。
 
作者姜继光系成建制划入人员,原血液净化中心主任,现任肾内科副主任。
 
 
 
十   年
赵敏丽
    人生的很多转折往往从选择开始,当我从鄞州人民医院选择来到鄞州二院的时候,当时不遗憾,现在也不后悔,将来会更庆幸。因为我们医院这片土地是我的家乡,老家距离医院只有1千多米,虽然时过境迁,一切已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我已找不出记忆中的一点痕迹。出于对家乡的眷恋,更出于对姚许平院长为首的领导班子的信任,让我义无反顾的选择了鄞州二院。十年过去了,期间经历的艰辛已经变成一笔宝贵的财富,使我更加珍爱自己的医院。
    记得2005年1月,医院筹备阶段,在原来鄞州人民医院的住院部旧址(宁波市中山东路351号)展开筹备工作,我们在最老的朝北一幢二层楼由原来的鄞州人民医院十一病区变成鄞州二院(筹)205病区(泌尿外科)工作,当时的病区设施陈旧简陋,房屋有点倾斜,我们笑称“危房”。护士工作用房只有一间十几平米的老房子和里面一间不到十平方的化药室,病房是8人一间的大病房,医护人员和病人共用卫生和洗手设施,夜间上洗手间经常有老鼠亲吻你的脚。老空调效率不佳,每年冬天很多护士的手都生冻疮,每年夏天蚊子作伴。但即便在那样艰苦的工作环境,医护人员的工作劲头仍是十足,同事间相处融洽,也没听到啥抱怨的。一旦组织活动,大伙都齐心协力、踊跃参加。
    2006年9月份医院新址(鄞州区前河北路1号)门诊开业,还在老医院工作的我们对新病房充满了无限遐想与期待,终于在当年的12月26日老医院住院部搬迁。记得那天早上天蒙蒙亮,我们全科人员五点钟都到医院了,每个人的脸上洋溢着乔迁之喜的笑意,不亚于自己家搬新家呢。我们把17个住院病人分批次从老医院搬至现在的四病区,2个小时不到就完成了搬迁任务。站在新病房那么明亮宽敞又充满现代化的元素的工作站里,大家感觉自己在这里上班,人的腰板都会挺三分。哈哈!
    那时候,这里还是一片静寂的城乡结合部。五点下班后,已是人迹罕至,周边只是新华书店还透出淡黄色的亮光,更加显示出孤独的氛围。出租车司机大多是不知道这个地址的,往往要反复告知周边的建筑物才肯上路。医院内更是萧条得毫无生气,走来走去迎面碰上的都是工作人员和国凯员工。广场上几乎没有停车的,原来还有个篮球场,职工下班偶尔还打打球,现在篮球场变成停车场。当时周边百姓还以为我们医院是治疗性病的小医院。病房一开始按三乙等级医院标准收费的,没几天也只能按二级医院的标准收费。想想鄞州人民医院的门庭若市,心里不禁为我们新医院的未来捏了一把汗。然而在姚院长的带领下,通过筑巢引凤积极人才引进,又把年轻医生送上级医院进修、骨干医生下基层医院坐诊等方法,一边养精蓄锐厚积薄发,一边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加上全体“鄞二人”同济共舟、不屈不挠的努力,逐渐的把医院壮大成长起来了。2012年获评为三级乙等综合性医院,建院10年,今非昔比,如今我们的医院门诊熙熙攘攘,病房住院一床难就,好一派繁华!
    十年光阴,让一个呱呱落地的婴儿锐变成一个意气风发的少年。在翁国斌院长的带领下,已逐步建立以全面信息化为基础的医院精细化管理体系,着力将“新医院”转变成“名医院”、专科医院转变成综合性医院。当下全体员工众志成城,正朝着综合性三甲医院的美好愿景而努力。那个意气风发的少年必将风华正茂、恩泽惠民。而我将以自己是“鄞二人”而自豪!
 
作者赵敏丽系成建制划入人员,原泌尿外科病区护士长,现任6S管理办公室主任。
 
 
一个丝的成长历程
余华良
    屌丝,百度云, 是中国网络文化兴盛后产生的讽刺用语,用于草根的自嘲。现如今, 屌丝已然成了一种身份,抑或是一种态度,没人说的清,但屌丝应该都有这样一种性格:走自己的路(自然是荆棘小道)让别人说去吧,因为还真没有谁带着你走别人走过的大路。
    而我是一纯粹的屌丝,父母务农,家境普通,但成绩尚可,于是一路进鄞中,进浙医大,选择自己喜欢的学科学习,却也一直不敢马虎,尤其是工作后,毕业后在鄞医的五年,踏实勤恳、兢兢业业,只做一件事,做好自己的专业(当然,还交了个女朋友,把婚给结了),偶尔还钻研钻研学术,通俗的说,就是修好机器,另外就此整理些维修经验,把它发表了。情感就是如此,即使是那些冰冷乏趣的机器,你对它投入了太多,它在你面前就会变得乖巧可爱起来,常常会为得到临床的认可和赞同而感到满足。
    就在工作的第五个年头,接到领导的电话,说,鄞二要筹建起来,这边的设备科需要人,你来吧。作为一个屌丝,一个没有任何背景后台的屌丝,突然获得领导的邀请和赏识,在那时确实觉得很突然,也着实觉得不可思议,心里想着一定是自己把血透机修的还可以、一定是把血球仪、呼吸机玩的挺转……,都不小心被领导发现了,这样的领导值得尊重和跟随,于是就那么愉快的决定过来了,带着梦想、信念、还有年轻的心。
    如同预料,过来之后,什么都没有,什么都需要重新搭建,什么都要亲自去做,设备没有,需要去走程序去招标;耗材没有,需要低下身子去鄞医借(因为那时没有独立采购权),需要骑着自行车去驮,之所以说驮,是因为相对于小小的自行车,那一库房的耗材实在太多太沉了;还有鄞医搬走后留下的各种老旧物什包括通讯系统、灭菌锅炉在内的老的几乎不能运行的系统和设备,如同战后重建,需要重新的维修维护,让它们都正常运转起来……一个科室一个人,有时在招标,有时在骑自行车,有时正在屋顶拉着通讯线路或在某个科室修着某种设备,……就这样,在姚院的勉励下,在应书记的关心下,在那时的分管洪院的充分信任下,一步一步伴着汗水和疲惫、却充满热情的走来,借用那时一起筑基一同创业的同事们的一句话,痛并快乐着……
    一晃十年,医院今日之成就,已非当日屌丝之怜状,早已被百姓认可,被同行点赞;高精尖的医疗设备也从最初的一千万增长到如今的两个亿。有一天,院办的同事说,余科,你下面的好几个人,做事风格都和你好像。一阵窃喜,原来,我的屌丝风格已经影响到了那么一些人,一个一个如原我一样新的屌丝,正在成长,正在肩负起新的建设医院的历程!
 
作者余华良系成建制划入人员,现任设备科科长。
 
 
拾·年岁月
戴莉莉
    题记:拾,是会计记账上“十”的大写;拾,亦有收,敛,整理之意。谨以《拾·年》一文,纪念鄞州二院正式开诊十周年。
 
    TVB有一句经典台词,叫做:人生能有几个十年?!我想一般人的“十年”,也不会超过十个吧。对于我,一个普通的财务人员而言,当年出了校门,工作的第一个十年便是在鄞州二院度过的。我想,在我退休前的另外几个十年也会继续留在医院里工作,因为这里对于我来说,就像是第二个家。
    严格意义上说,我已经在医院里工作了12年。从医院在中山东路上的筹备期,到位于鄞州中心区新大楼的正式开诊;从全员努力争创“三乙”,到目前朝着“大综合、强专科”的战略目标前进,我和医院一起努力成长着。医院见证了我这十年的结婚及生子的喜悦,同时亦安抚我失去亲人的痛苦。
    记得医院刚开诊时,那个时候的鄞州中心区,远没有像现在那么热闹,医院附近基本上都是正在施工的工地。中心区的自来水供应,也没有现在的高质量。于是,科室内的饮水机成了必不可少的配置。作为当时的“网购先锋”,我承担了为科室购买便宜水票的任务,经过上网寻觅,终于找到了一个出售多余水票的“靠谱之人”。两年后,这个“靠谱之人”介绍了一个学土木的W先生给我,而最终,这位W先生成了我的另一半。这么看来,医院可以说是我的半个红娘了。而且当时医院附近不发达的交通,也为W先生“无事献殷勤”地骑着小破电驴接我上下班,创造了条件。(汗~~)
    在医院工作的日子里,每个医护人员的努力和奉献,作为行政后勤人员的我,一直是看在眼里,默默感动在心里。尽管社会上舆论基调有段期间对医务工作者颇有微词,但是我一直深信,鄞州二院的医护人员,是在全心全意为着病员服务的。
    2011年底,父亲被查出重症,家人一时手足无措。我东冲西撞,莽撞地跑到外科权威洪院长,肝病专家修主任及普外科的滕主任处咨询,他们给出的建议都是保守治疗。家人不甘心,辗转又带父亲去了杭州及上海的医院就诊,专家们给的意见和本院一致。至此,家人对本院的医疗水准,又多了几分信服。出于对我院医疗技术的信任,最终还是决定让父亲在本院接受治疗。日子就这么一天天过去了,虽然最终父亲还是去世了,但是我还是要感谢在医院内父亲最后的日子里,医生安排的最优治疗方案以及护士们的精心护理,最大程度减轻了病人和家人的痛苦。
    至于电视上常常上演的职场宫心计,在我的身边更是从未出现过。同事们互帮互助,像兄弟姐妹似得生活在医院这个大家庭中。
    父亲离开时,他的小外孙还没有出生。2015年初,做为一名高龄产妇,怀孕时身体的不适及家人的担忧,让我不得不选择请假在家休养。可是,财务科工作的特点讲究环环相扣、互相衔接,每个人都有自己负责的工作区域。领导和同事们对我的境况表现出充分的理解和关心,科室领导重新安排了科内分工,同事们更是经常性放弃休息时间加班加点。最终,科室没有因为我这“伤病员”的缺席而影响工作正常运转。
    时光荏苒,匆匆十年。十年前,我们互不相识,在纯真美好的青春年华里来到鄞州二院;十年中,我们褪去青涩,和医院一起大步向前迈进;下一个十年,让我们一起见证鄞州二院的更美好、更辉煌的未来!
 
作者戴莉莉系04届招入职工,现任职财务科。
 
 
以梦为马 奋斗趁年华
谢凌平
    2016年9月,你将迎来10周岁的生日,虽然我加入这个集体还不足2年,没有机会见证你发展的每步历程,但我却深深感受到了你强劲的发展气息。
    十年的时间里,你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从偏居一隅到傲据一方,在你沧桑而年轻的脸庞上虽然有些许疲惫却有着无限的喜悦。
    环顾整个医院,你从来没有停下脚步的时候,每一天,每一夜,急诊科和ICU在忙着抢救和监护急危重症患者,内外科忙着病人的治疗和康复,妇产科忙着迎接新的生命,手术室则是一台接一台的手术。也许纷乱复杂却又井井有条,她们夜以继日努力拼搏,与死神争时间,与病魔作斗争。挽救生命、促进健康,正是有着这份信念,让所有的人都不知疲惫。
    在这里,鄞二人都抱着“院兴我荣”的工作信条,在这里,鄞二人高扬着团结奋进、努力拼搏的旗帜,在这里,鄞二人正饱蘸着青春的热血,谱写着救死扶伤的璀璨华章,在这里,每个人都用实际行动展示着自己的人生价值——燃烧自己,治病救人。
    在短暂的日子里,我有第一次独立顶班的忐忑,有第一次操作成功的喜悦,有抢救病人的紧张与镇定,有被理解被信任的感动和骄傲,也有被误解后的委屈和眼泪,有疲惫有喜悦也有过彷徨,但对我来说更多的是日益积累的成长与成熟。医院文化是凝聚人心的粘合剂,更是推动医院发展的催化剂。在这里,我体会到了团队的和谐和凝聚力,感觉自己有了很大的进步,不仅团队意识提高了,协作精神也增强了。
    两年的时间,鄞州二院早已成为我的第二个家,这里有关心我的领导,有爱护我的同事,有舒适的工作环境。工作中难免会有挫折和难题,但总有关切的目光在我身旁,默默守护,从未离去。原来,你一直在我身旁,默默守护,从未离去。原来,你一直在我左右,我就像你的孩子,你从不吝啬你的关爱,在你的关怀下,我慢慢成长,渐渐成熟。
    在过去的两年里,是你让我收获了许多,学习了许多,领悟了许多。不知怎样才能感谢你,感谢你赋予了我新的生活,感谢你赋予了我新的知识。作为你的孩子,我由衷的感到骄傲与自豪。现在自豪中又多了一份责任,你的发展,任重而道远。我要用满腔的热情,百倍的精力,不断的学习充实自己,与你共同成长。以梦为马,奋斗趁年华。
 
作者谢凌平系2014届招入护士,现轮转至肾内科。
 
 
 
我 的 鄞 州 二 院
徐俊
    到今年6月25日,我从老家安徽铜陵来宁波,到鄞州二院工作,就满10年了,我常常不由自主地回想起才到我们医院时的情形,感慨很多。
    我同其他许多内地人一样,对于大海一直是很向往的,宁波作为著名的海滨城市、历史文化名城,我从小就是非常景仰的。所以,当得知新建的鄞州二院将招聘人才时,我很快就投递了简历,希望能够在宁波这样的城市工作。
记得是在老医院的会议室进行面试的,当时参加面试的人很多,尤其是神经科医生也不少,还有一位据说是神经科博士的人也来参加竞聘呢!我当时对于能否被录取还是有些担心的。
    幸运的是,考官是市第一医院的董力群主任,他慧眼识珠,将我列为神经内科考生第一位!这样,我很快就接到被录取的通知了。当时还是很兴奋激动的。
记得接到通知后不久,我又来到宁波。姚院长与我约谈了一次,后来还在一楼食堂请我吃午饭。饭后,姚院长鼓励我到建设中的新医院去看看,于是我又兴匆匆地出发了。在萁漕街,我跳上一辆出租车,问司机是否知道正在建设的鄞州二院工地在什么地方?她毫不犹豫地回答:知道!但当汽车开动后,这位女司机就打起了电话,当时虽然听不懂宁波话,我还是明显感觉到她是在询问老公到鄞州二院怎么走。我当时还是蛮佩服宁波人这种不怕困难、积极干事的态度的。
    也不知道过了多长时间,汽车在一幢雄伟壮丽的建筑物前停下,司机说:到了,我内心一阵狂喜,但定睛一看:明州医院!当时就像被霜打的茄子一样。于是,这个敬业的女司机载着我又出发了,继续寻找我心中的“圣地”。在询问过好几个人后,出租车终于在前河路停下了。前后望望,马路周围人迹廖廖,我当机立断,很大气地对司机说:车在这等我。心想:如果这个出租车走了,我还不知道如何才能回到宁波城区呢!看到住院大楼和门诊大楼已基本完工了,建筑垃圾堆积如山,我围绕门诊大楼转了一圈,锦寓路上也没见到什么人,只看到一个汽车修理店,稀稀拉拉几个人。匆匆看一眼后,我急急忙忙跳上我的出租“专车”,回到江东。整个行程,车费55圆,我暗暗有些吃惊—新医院离市区这么远?!当时根本不知道后来还有万达广场,把商业中心搬到了医院边上。
    经过焦急的等待和期盼,我终于在2006年6月下旬背着行囊来到宁波。当时,一下汽车,走出汽车站,我马上拨通了医院人事科电话,询问医院为我们这样引进的人才准备的宿舍在什么地方,电话那头周倩倩主任告诉我,没有专门的宿舍,需要我们自己寻找,我也不记的那时是如何的失望了!我只记得当时由于老医院与新医院距离比较远,不知道租房子到底靠哪边合适,周主任建议我在新医院边上租房,于是,我就在华泰二期租了一个简易单间,正式住在宁波,开始新的生活了!
    我也不知道,2006年的夏天为什么那么热!每天晚上,我躺在简易的出租房里,小电风扇对着后被背吹,前胸满是大汗,转过身来,后背则汗水大片!当时不由感慨:多少年没受过这样的罪了!
    好在受苦的日子不算长,不久我就搬到舟孟北路一个单身公寓去住了,在华泰二期的日子只是一个小小的插曲吧。
    才到宁波的那段时间,生活条件确实不好;医院也是一样,当时新医院完工,逐步投入使用,门诊没几个病人,住院病人更少。我和许多人一样,疑惑、彷徨,医院到底以后发展如何?我记得曾经有许多次,在傍晚时分,我和吴海宏在医院边上小饭店吃完饭后,望着黑漆漆的住院大楼,相互疑问:到底有没有病人来?这大楼会满吗?想到现在,神经内科局促在门诊四楼,床位紧张,天天为病人住不进发愁,我真有种沧海桑田、造化弄人的感觉。
    记得有一段时间,我半夜睡觉醒来竟然失眠了!由于原单位也是本省最大的地市级三甲医院,社会地位和收入在当地也是挺自豪的,我来宁波并未辞职,是留下还是回去?在那一段时间确实让我烦恼,我有2个同事就是类似情况打退堂鼓灰溜溜地回去了。每当这个时候,我总是鼓励自己:宁波是个非常好的地方,鄞州也是个好地方,鄞州二院一定会好的!随着时间的推移和逐渐的忙碌,这种犹豫才慢慢的消失了。
    就在2014年的某一天,一个遥远而又熟悉的声音从我的老单位铜陵市人民医院打来,人力资源部通知我,由于我当年并未办理辞职手续,现档案和编制还在原单位,我可以回去上班,要不然就要打个辞职申请。我毫不犹豫地写份报告寄回原单位。内容如下:
    尊敬的院领导:首先非常感谢您多年来对我不辞而别的宽容,得益于在人民医院打下的扎实的基本功和本人强烈的责任感,我现在宁波市一家三级医院工作,感觉很好,对目前的状况也非常满意,我请求辞去在铜陵市人民医院的工作,望批准,谢谢!
    其实,这份迟迟的辞职报告只是应原单位的要求而做个正式交代而已,因为我早就不失眠了!
    作为新宁波人,作为鄞州二院人,我见证了医院的迅速发展,我为自己有幸成为鄞州二院一分子参与医院的建设,为医院的发展尽微薄之力而感到无比自豪和欣慰。
 
作者徐俊系2006年来院职工,现任神经内科兼康复医学科主任。
 
 
 
艰苦与光辉的岁月
叶舫
    院庆十周年征文让我辗转反侧,难以入睡!想起了2004年阴历冬天的那些事儿,刻在记忆的深处,依然是那么的清晰,往事历历在目,恍如昨日!
那个冬天,姚院长引领一帮“只吃青菜与萝卜”的人,蜗居在中山东路351号,医院以后怎么发展,医院的目标是什么,这帮人边走边想。
    那个冬天,寒风刺骨,时有白雪纷飞,那个冬天很漫长,很冷,很冷……那些人,81个人,04届,几个研究生。那些事,破旧房子,没有门诊,冷冷清清,院外已不是熙熙攘攘的街,人们已不关注着,这里有医院吗?于是便有一点“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的意思了。     
    那个冬天的夜里,已不是灯火栅烂处,抬头看如星星点灯,静静的深夜,静静的听。在已荒废病房深遂处,时有传隐约的哭泣声;在风雨交夹时,或有白狐在飘浮,令人毛骨悚然。
    那个冬天时有风吹草动,便有山雨欲来来触动我们的神经。
    那个冬天的年夜饭,在碗儿,款儿不去,不豪华的饭店,酒事尽开颜,却惦记着明天面包怎么样。
    那个冬天,这帮人做着“乌托邦”的梦想,没有病人,医务人员做医托,托亲朋好友有病人希望来我院就诊,利用一切能力去吸引病人。
    我们的人呐,时常上山下乡,总想带一些人回来;
    我们的人呐,笑容可掬,总想一些人能常回来;
    我们的人呐,手招小旗,招才纳贤,时常空空行囊。
    那个冬天,这是一家很空闲的医院,饿着肚子开医院。外界同行说:“你们怎么死都不知道”。泪水和艰难只有自己知道,好在“只吃青菜与萝卜”的人的魅力还在。他们只有相互依靠、相互理解、相互同情,形成一种“洪荒之力”的凝聚力,一种“同病相怜”的创造力,克服一个又一个的困难。
    又是一个冬天,只不过是在另一个时间、另一个地点,熟悉这冬日的味道,我们离开了那里,迁居我们现在这儿,场所空寥。那么一段时间里,总是我们的人呐,在来来往往,相互招呼着,门诊少时150多个人,多时200多个人,我们的人呐,如开四星宾馆,春满园庭,在热诚期盼生机盎然的那一刻,护呵这新生,就像世界上的第一棵嫩芽,让她每时每刻都在向遥远的天空中蔓延。
    在2008那年,后勤服务中心同仁们,怀着十二分的决心,高起点,高标准的态度做好创建“绿色”、“平安”医院工作,并先后获得区、市、省的绿色医院、平安医院称号。
    在2010那年,参加等级医院评审时,困喜交加。“困”:我们是一家新医院,综合实力与同类老年资的医院相比,差距还很大,一个区上两家三级乙等综合性医院的可能性不大,而且我们医院没有等级,直接上三级乙等综合性医院是微乎极微的。“喜”:经过五年的努力,我们医院综合实力已向三级乙等综合性医院靠近,如果能评上三级乙等综合性医院是创造了卫生系统内的奇迹,为医院的今后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评审过程中的后勤保障管理部分,得到了评审专家的好评,但医院没有获得省卫生厅通过。在2012年复评时通过了三级乙等综合性医院。这是一个辉煌的时刻;这是脱胎换骨的时刻;这是丫鬟变成小姐的时刻;这是心血与汗水付出得到回报的时刻。
    闪眼,一路走来,已门庭若市,家临河,户垂柳,鸟语花香,溢春色……
过去那些人,那些事,可已经成为了过去,是生命中的一个过客,或许会留下一点足迹。可生命中,总是会有这样的一些人、一些事在记忆里消失不去! 
 
作者叶舫系成建制划入人员,现任总务科科长。
 
十年,我们一起走过
齐银萍
    “十年之前,你不认识我,我不属于你;……十年之后,我们是朋友,还可以问候。”陈奕迅的《十年》时时在耳边回响。十年,我们一起走过,风雨同舟,共同成长,我们是亲人,是朋友。我们之间拥有无数无法磨灭的往事,历历在目。
    2005年5月随着第一台数字胃肠机在中山东路老鄞州人民医院住院部原来的一间供应室安装成功,我们的影像科正式成立了。依稀记得那间狭小的房间,还有专门为病人准备的简陋的雨棚。陈俊波主任带领我们三个乳臭未干的小医生,和任能老师一起,开始了影像科正常而有序的工作。为了克服影像设备的缺乏,我们亲自用棉花、老布手工制作压迫球,这是世上独一无二的“影像设备”,十几年如一日,它默默无闻的工作在第一线,尽职尽责的为每一位需要做IVP(静脉肾盂造影)的患者服务。陈主任手把手的教会我们拍片、造影、诊断等等最全面的基本功,让我们在自己工作岗位上打下了最坚实的基础,赚得人生最难得的第一桶金。他要求我们不管病人有多少,都要优质优量的完成工作。在他的影响下,我们一步一个脚印,脚踏实地的认真工作。十几年过去了,我们之间不仅仅是良师益友,亦是亲朋好友。我们从内心的感激他,是他带领我们沿着正确的方向走向阳光大道。
    回忆十年时光,我们的医院从呱呱坠地的婴儿成长为意气风发的少年;从当初的默默无闻到现在的人人皆知,其中倾注了我们鄞二医者满腔热血。而我们亦从懵懵懂懂的初生牛犊成长为悬壶济世的白衣天使。我们的影像队伍亦在不断的壮大中,从最初的5个人到现在近50人,虽然我们的队伍很年轻,但是我们秉承着严谨细致的工作态度,恪尽职守、兢兢业业的战斗在各自的工作岗位。十几年过去了,虽然我们没有其他大医院先进的设备,可是我们利用现有的资源依旧完美的完成了每一份工作。我们的质控年年在宁波市名列前茅,青年医师技能大赛亦屡屡获奖,荣誉的证书挂满了整面墙。这时让我想起了那句名言:“如果给我一根杠杆,我将会翘起整个地球。”的确,只要我们肯钻研,无论在哪个平台我们都会创造出五彩缤纷的世界。
    然而荣誉的背后,却蕴含着无数的艰辛。陈主任在瑞金医院进修时所遇到的远程会诊系统,让他灵感油然而生,萌发了成立鄞州区网上影像诊断中心,达到资源共享的想法。然而现实很残酷,简陋的条件、资源的匮乏、资金的短缺一度让陈主任与设备科、信息中心的团队们陷入困境。他们突破层层关卡,勇于创新,克服一个个困难,最终圆满完成项目,并获得一个个沉甸甸的奖状。影像科外墙上的鄞州区影像中心的牌匾格外引人注目,一批批省内外医院来科室参观学习,一档档媒体报道宣传,让鄞州区网上影像诊断中心最终享誉全国卫生系统。
科室成立十来年,为了能获批更好的影像设备亦让陈主任和医院领导绞尽脑汁。每一台机器的背后都有一段辛酸的历史,最终虽然未能如愿以偿,但亦是竭尽所能。审批的过程非常艰辛,但是我们没有放弃,看着医院二期宏伟霸气的新大楼,看到新的影像科规划蓝图,我们的未来绚丽多彩,一定会拥有更多更好的影像设备。迎接未来,未来是无限风光;展望未来,未来是无限美好;畅想未来,未来就是无限阳光。
    作为2004届第一批员工,选择鄞州二院是我们的运气。我们拥有最优越的待遇、最佳的机遇。我们有幸能在浙一、浙二、邵逸夫等省级最好的医院完成第一年的进修学习,在那里我们三十几名新同事成为人生工作后最好的朋友、同事、同学,甚至闺蜜。十年里我们一起学习,一起拼搏,为鄞二的成就添砖加瓦。十年的跋涉,十年的求索,十年的耕耘,凝聚了我们鄞二医者的智慧和汗水。我们很自豪的对鄞二说:“十年,我们曾一起走过!”
    十年过去了,缤纷绚丽的青春时光已渐渐远去,但一份对生活对人生火一般的热爱、火一般的激情却依然在美好地燃烧,今天,再度回首这十年,充满着激情,充满着艰辛,充满着泪水,充满着奋斗,充满着欢乐,充满着骄傲的青春岁月,心中百感交集,但有一种感觉最清晰,在这里,我不后悔,因为十年,我们一起走过。
    鄞二医院是个朝气蓬勃的医院,我们的员工亦是豪情壮志的医务人员。在鄞二的十年里,我拥有至高无尚的工作,享受轻松惬意的氛围,获得纯洁无暇的友情。我们是和谐温暖、生机勃勃的大家庭。它让一叶孤舟有了宁静祥和的避风港,让我们有了温暖的归宿。在这里,我们并肩奋斗,用我们的智慧和辛勤崇高的劳动谱写我们鄞二医院更加美好辉煌的未来。秋高气爽,带来丰收的喜悦,人间思念,唤起永恒的记忆,让我们永远铭记这美好的时刻。我想对您说:“我们一起走过,10年、20年、30年……。
 
作者齐银萍系04届招入职工,现任职影像科。
 
 
鄞州二院,我在中山东路的记忆碎片
范明亮
    如果说鄞州二院至今仅有十年,那么我的那一点点记忆碎片就是鄞州二院孕期吧!孕期对于母亲来说那是怎样的一种渴望的期盼、一种无措的焦虑、更是一种疼痛的煎熬……想起曾经的选择、坚持与努力,那是带着眼泪的微笑……
    2013年年底的某一天,我来到位于中山东路的鄞州人民医院。那一年我还是一个稚嫩的实习生,来这里只为了投自己的一份简历,然而我在人事科却吃了比闭门羹还要难吃的羹。来到人事科,我面带微笑,谦虚地说:“老师,这是我的简历”。然而这位老师没抬头,更没看我,只冷冷地回了一句“我们不招外地人的”。也许这位很“神”的老师仅从口音就早早知道我的来历,这是怎样的无奈,又是怎样的气愤,更是一个外地人来甬怎样的悲哀。
    年轻人,又有年轻人火一样的性格,于是我决定问个究竟。那一排办公室的门都关着,只有一个办公室门开着,门口的标牌上写着“副院长”。我不管三七二十一就冲了进去:“您是院长?为什么不招外地人呀?为什么看不起外地人呀?为什么……”
    然而,这位院长并未让我说完,便示意让我坐下,给我倒了一杯水。
    “你的简历让我看看吧!”我递上简历,他认真地翻阅起来。此时我在这位院长办公室墙上看见了我们医院今天的蓝图,随后他问了几个问题,我都如实回答了。又聊了点什么,现在忘了。再后来,我接到拿准考证的电话,参加了考试,又参加了面试。面试时,姚院长也在,他一眼认出了我,帮我做了介绍:“是安徽来的,在李惠利实习……”
    那时的我,选择了鄞州二院,当然那时还叫鄞州新城区医院,完完全全因姚许平院长其人其事吧。一个人能有纳百川之水的气魄,也必将有大海一般的胸怀。当时应该有很多人和我一样,因为同样的原因做出了同样的选择吧。
    老年大学,鄞州二院招的第一届应届大学生共同生活的地方。在那里,我们这群刚毕业的有志青年,建立了深厚的友谊。那时我们都坚信,鄞州二院的明天一定是美好的。我们有十几个人,从中山路的老年大学跑步到现在的鄞州二院工地,看两眼,再跑回去。那是怎样的一种情结,那又是一种怎样的精神寄托,更是怎样的一种鄞二情怀!挥汗如雨,坚持就是胜利,奔跑中我们一起聊工作,聊医院,聊我们的未来,我们的梦想。那样奔跑一下,释放一下我们等待的焦急,再冲一个凉水澡,再三五成群去喝一杯啤酒,再畅想明天。开心的我们,都因为胸怀鄞二的梦想。
    记得有一天,宋文慧主任向我要一把芬兰的微量加样枪。我跟他说,丢了。他说那不行的,鄞州人民医院要了。我说,给他们了,我们PRA(群体反应性抗体)怎么做呀?要知道,那时我们医院要做肾移植,PRA可一定要做的呀。PRA试剂没地方放了,我就偷偷找了当时移植科的蔡志英护士长,请她把试剂“藏”在她们病房冰箱,一定要保证该项目的正常开展。枪是我藏起来了,人家要了好多次,我硬是没给。宋主任说,还是给人家吧,咱们再想办法。我是多么不舍,含着泪拿出了那把“珍贵”的加样枪。后来……我们坚持了,走出了困境,走出了属于鄞二的阳光大道。那年,我们的肾移植突破了一百例。
    04届新员工中,我和龚征华是检验专业的,没机会去杭州进修,就留在鄞州人民医院。医院筹建阶段的检验标本都是送鄞医做的,我和小龚一人一天轮流,把属于我们的报告单收集好分发到属于“鄞二医”的病区。那时的患者信息都是手工录入的,很多信息都录错了,还要一项一项的再去改,而这些工作都是我和小龚下班后做的。当时的鄞州人民医院检验科人员很缺,我和小龚都要顶岗值全夜班。那时的我们很辛苦,但为了鄞二医的发展,痛却始终快乐着。我们每到一个“鄞二医”的病区,医生护士们都很热情。我们说,只要检验方面的问题,我们都会尽力去解决。只因我们是“一家人”,只要对“鄞二医”发展有利。我想,那时的我们都有着这样的心吧,不然又怎会在那样艰苦的条件下,“鄞二医”不仅生存下来了,还日渐强大了呢!
    如今,鄞州二院即将迎来十岁生日,回想中山路的记忆,那点点碎片,不禁让我双眼模糊。我们都有过痛的记忆,才会更加拼搏美好的明天,亲爱的,难道你不也是这样的吗?
    让我们手握鲜花,献给亲爱的姚院长,献给可爱的我们,献给启航的鄞州二院。感谢中,共同期盼更加美好的明天。
 
作者范明亮系04届招入职工,现任职检验科。
Produced By 大汉网络 大汉版通发布系统